close


  我自己在高中時候,每天讀書都是為了聯考,那時在想,為什麼要讀書呢?還記得當時我考聯考時的錄取率是百分之二十的樣子,現在的學生好像只要想讀,都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可見讀大學已成為正常,我而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自己有沒有想去讀,當然,名校還是那幾間,而我當時也想要進入名校,至少認為與優秀者一同研讀,是很幸福的,別人說你是台大人,感覺心情快樂,我至今還是有想進台大的夢想,而當時也不知為什麼要讀書,只想著,如果考上大學可以有好的前途,至少以後可以做個白領階級。


  當時我們的課本不多,就是國立編譯館的課本,可是要把它讀得精通就不容易了,看到現在的學生,為了要進好的名校,要讀的書是好幾本呢!我在還沒進公職之前在私人公司,面試過新進的人,總覺得很多一般學校的畢業生都是用混的畢業的,問一些基本的專業都不知道,也講不出什麼所以然,自己讀了四年的書,不能表達,不能有系統地說出自己讀了些什麼,平常的生活有什麼體驗,這樣的學生真的是白過每天的生活,我一直認為讀書考試單純點,讀這麼多在以後的社會沒有太多的用處的,像我現在的工作所需要用的,以前在學校所讀的都用不到,還不如學校教育都教些基礎的就好了,可以溝通,可以表達,對事理分析有自己的看法,然而現在只要考試題目難了點,或是文言文多些,才考了多點文言文而已,就有這麼嚴重嗎?


  我記得在補習班補會計師高考的課程時,教課的老師就說過一件事,很現實,就是出題老師最大,他出什麼題目你都得能答題才能接受任何試驗,講有多難都沒有用,因為同樣這麼多人在考試,沒有人會,會的人就是佼佼者,能考出這種人才是能讓人才脫穎而出,現在的社會最糟的就是父母親凡事都管,沒有讓小孩子自己去面對所有社會現實,自己可以處理所有事的能力,每件事都幫忙規劃,幫忙做,我認為這種小孩子如果真的讀了好的大學,在社會上也不是個能領導社會的人才,所以我認為即使整篇都是文言文,學生還是得考,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可以活用,不會的題目還是可以用方法來答題的,而不是考試機器般,反應回答,我倒認為可以多考申論題,來考出其表達自己所學。


  每年全國高中生為了進入理想大學而在烈日下考驗,我想起自己二十年前也曾為了聯考而承受這般苦難,什麼考改,我認為只是換了名字,從聯考變指考,太多的大學真的對台灣有用嗎?學了這麼多的高等教育,搞得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到最後還是回到職場,重新學習,還不如加強職業教育,用紙筆考試決定他們的未來,總不是個唯一的出路。可是現在好像讀得比起我以前還多,當然要隨便讀個學校沒有問題,但這個社會還是有自己的判斷的,一般的大學不就是以前的五專而已嗎?叫大學就可以令人改頭換面而變成功嗎?性格的養成才是重點,技能的培訓才是不易,這些教育官員真的不食人間煙火。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讀大學,廚師、畫家、水泥工與電工,都是很有能力的職業,社會不給多尊重而都在大學教育上打轉,我一直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我想要給孩子的是一個壓力少、負擔少、多元學習和探索的教育環境,但教改實驗十年下來,一切如昨,考試領導教學的鬼魅、升學主義的幽靈,未曾散去,如影隨形。


  我來說說古文的用處,讀古文就像英文國家讀莎士比亞,好的文章自古都得到認同,同樣一件事,學習不同的表達,能將古文翻譯妥善,即具有理解和表達能力,翻譯信雅達,這是白話的提煉,而直接讀古文原典,才能深得箇中精義,這次的題目裏的李斯「諫逐客書」,它是歷史上重要名篇,它改變李斯和秦朝的命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天啊!這麼美的文詞,不學要學什麼,從大局著眼,利害分明,筆力萬鈞,氣勢奔放,為駢文初祖,我們台灣現在不要的,全世界都要,是我們對還是別人對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