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網路上看到不少好文章也有不好的文章,有時在看文章時,直覺的這文章文字優美,也有刻意用字用辭,處處見不的感受都是一種不自然,而文章令人欣賞的就只是用辭藻美好而已,其實好的文章不見得一定要有好的文釆,文章目的在表達情感,藉著運用文字的方式,來把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分享給旁人,平鋪直述的講也是個好方法,華麗的文乎也是個方法。


  在魏晉南北朝的駢體文備受爭議,文乎華麗真的不在話下,喜歡這類文章的人都會贊歎文字組合起來竟也可以是那麼的美,可是這些文章裏大部分內容乏善可陳,講究句式、對偶,辭藻華麗,聲律和諧及多用典故,其文體醞釀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其流弊為浮華不實,故至唐韓愈、柳宗元提倡文以載道以後,駢體文就逐漸衰微,駢文當然比不過蘇軾的「赤壁賦」與「千里共嬋娟」,但駢文還是有嘉作的,可是文以載道又太沈重了,我覺得情感能表現出來就是好文章,我們在看古文觀止時,有一些很好的文章,不見得就是長篇大論或是敍事複雜的,有時就只是敍事而己,卻能讓身為讀者的我,能出現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好像透過其文字的進行,而讓我與作者感同身受。


  在中國史上的大詩人不都是以淺顯易懂的詩詞來名留千古的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歸去來辭」等,不都以簡單的述說為主嗎?不用太多的典故,不用太多的辭藻,重點為其內容,柳宗元也不是以文以載道的文章出名的,而是以其遊記類的如「鈷鉧潭記」這類文章,將其對大自然山水長期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所描寫景致的物態,用細膩的筆觸簡潔準確地把它們描寫出來,鈷鉧潭記短短的不到二百字的文章,已能生動地描繪出鈷鉧潭的風光,可謂精簡細膩,形容如畫。


  常在報紙上看副刊的文章,感覺很快樂,有時是簡單的故事,卻好像有一種回憶如真的呈現在我面前,在腦海裏勾勒出一幅景象,也感覺出作者所帶給我的想法,對人與人的情感,責任與義務不再是負擔,而是甜美的汗水,日子那時能變成美好,全在於一心的堅持,前一陣子看一篇有關外省老阿伯賣麵食的故事,大老遠從大陸離鄉背景的老兵來台做麵食,也讓我想到小時候那大碗大魯麵的印象,歷史帶給老百姓的大多是悲劇,但最有堅韌性格的也是為求生活的老百姓,那沒有招牌的小麵攤留下的,有時就是這種感覺,那是誠與情。


  我真的喜歡這種故事,文章裏表現出來的真誠,就是這麼的自然,沒有矯作,我這種年紀,回憶過去的事情多過於期盼未來,在我的回憶裏眾多的記憶裏,可以講的事情多得很,有點好像對未來失去了一點動力的樣子,這樣子不行的,我們得要再創造未來而累積自己的回憶,也許不是我們來講故事,而是讓別人來講我們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