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到劇情時,我的心情仍然激動到無法平復,這種以親情主題的電影,真的很值得一看,至少我認為電影本來就需要讓人感動,也許我們在看著電影似乎是在看著別人的故事,其實那都是在看著我們的故事,也許以後我們都會遇到同樣的遭遇,我們看著劇情裏的片片段段,在其中可以找到與我們類似的過去,就像是你我自己在演著電影,心情就會跟著電影的情節行進而情緒澎湃起來。


 故事的內容很平實,就像是生活的寫照,當然我知道在我們週遭裏,有不少人的經歷都比它來得精采、燦爛許多,然而能寫出小說或拍出電影來讓大家取得共鳴,還是不得不配服作者或導演的文筆及藝術能力的功夫,我認為所有的事物裏,要用簡單、宛若話家常般的詮釋手法,更是不容易,像用破爆或是聲光的效果來讓感官震撼與用平實的方式來詮釋,光靠演技來傳達感覺才是不容易的,雖然我沒有依賴牽著媽媽的手走著的童年歲月,我還是可以在想像裏模擬出類似的情節,我的想像裏,在夢裏好像就是我自己曾也有過這樣的情節。


 我知道片子裏的母親角色,其實是許多母親角色的真實縮影,堅強、不認輸、為了子女生活再苦都不喊累、一生就是為了子女著想,小孩子都曾經想逃離家庭的羈絆與束縛,最後都發現家庭才是支撐自己的最大力量,所以片子裏在面對母親將離開自己遠去時,內心的無助與不捨才會那樣排山倒海地般不斷侵襲而來,而這段劇情很恰好也碰觸到我心中不想去很面對的恐懼,我也面對到自己母親的年紀越來越大、大小病痛也越來越多了的問題,真的無法想像那一天也將同劇情般與自己的父母親永遠告別,即使我知道那是無法逃避的事實,心裏就是很不願、也不敢去想,不知道你是否與我一樣,每每在回憶裏去尋找那模糊記憶的同時,心酸不已的過去一一浮現,一點一滴觸動對於曾經是我成長的地方的一切,對家鄉種種的記憶、依賴、怨懟等百感交集的情感,以及自己未來所不得不去面對那永別的無助與不捨。


 電影裏那一段牽著母親過馬路的情節,這是沒有什麼旁白,在安靜的鏡頭裡,只見車水馬龍中,兩個扶持的身影卻道盡了一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千古名言,是這部電影最為適切的描繪,這部片子當然還有談到這位母親帶著小孩子離家的過程,也算是女性主義表現自我的自主成分,面對酗酒成性的丈夫,毅然決然地攜帶幼子離家出走,就在這勇敢地出走之中,瞬間建立起老媽她敢愛敢恨的現代新女性形象,她見證東京鐵塔的興建,期望有一天能夠登上鐵塔,俯瞰整個東京、整個日本,沒有想到竟要在死後才能有機會上到鐵塔上,在鐵塔在舉目所及之處,卻也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在片中不是很重要的老爸,偶爾出現的老爸,這位酗酒成性,看似會拋家棄親的角色,反而讓這角色多了一份人性的思量,或者說他就像是一位旁觀者,但每次的現身,總是帶給小孩子人生當中無比的啟發,以及關鍵性的決定,老爸與老媽對小孩子的影響,本來就是不同的方面,各有其適當的定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裏,是缺一不可的,電影裏一張拍攝於昭和三十三年,老爸與蓋到一半的東京鐵塔合照,牽起了與老爸的共同記憶,更帶出了眾多男性一生當中對於偉大夢想的追求,這一方面我不多去著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誰對誰錯在我們小孩子的立場不可以隨意去決斷,就如同電影裏最後那個不負責任的老爸還是對這個家庭有情的,這是血緣裏不可分別的,別人再怎麼對你好都不能割捨掉這一部分的,夫妻情份這方面的內在轉折,電影裏老爸對於臨終之妻的最後關懷與溫柔,也讓人不由得覺得這對夫妻還是擁有感情的。


 死亡的無情,剝削著故事裏的母親及男主角雅也一家,已成定局的事實,卻無能為力再做更改,極度難過不捨,接著再以平平實實的同聚來伴隨著結局,沒有惆悵,只有溫情,讓我們在電影裏看到面對失去親人之後,同理感受的難過,逐漸轉化為溫暖的笑容,幸福其實垂手可得,把握當下,珍惜親情,應是我們可以簡單的做到,看完電影之後,我帶著一顆溫暖且滿足的心,靜靜地,像是牽著母親過馬路般,想著母親與我小時候的種種,隨一步一步踏著的腳印,顯現在眼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