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的奧斯卡頒獎,我若在家的話當然從頭到尾看完,用我那很不高深的英文聽力,很吃力地聽懂一點點而已,然而從頒獎人及表演畫面的呈現,讓我覺得,這些演員真的不容易,要演好一部片子需要很多人的協助,每一個部分,都得用心的經營,然而最重要的導演,將其所想要的理念及心裏的畫面,溝通了全部的參與人,把它用動態影片表現出來讓人感動。
我實在是太喜歡電影了,當然得聲明一件事,不是得獎的作品就是這個世界的唯一好看電影,那只代表片商參展的電影而透過影評人來投票出的結果,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演員或導演,代表著藝術的多樣化,我們要學習著去接納任何人事物,而不是獨斷,每每看到上台致詞的人,有著各種腔調的英文,我知道美國為何會強,原來是她文化的多樣性,像有一年的終身成就獎就是那個義大利音樂家,連在中國大陸受到批評的「黃金甲」都入圍了最佳服裝獎項,可見這個世界已走向真正的多元整合。
來講講以前看的一部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看完來自硫磺島的信之後,淚水奪眶而出。有看過「硫磺島的英雄們」,克林伊斯烕特把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角度兩拍,而「來自硫磺島的信」則是以日軍的觀點出發,第一部時美國也不是利用那幾個樹起國旗的人大作文章,而這部也拍出了日軍堅強寫實的一面,我認為所有的錯都是那些挑起戰爭的人,欺騙老百姓而讓國家人民付出家破人亡的代價,渡邊謙演技超棒演來絲絲入扣,他明智睿利的決定使的情勢大為改變,日本人沒事就自殺的文化,讓人覺得愚蠢至極,而麵包師傅小兵的角色反應大部份日軍的心情,就小老百姓而言,戰爭對他有什麼意義呢?大部分的士兵內心的深處是多希望戰爭趕快結束,再剛硬的人也是會想念家人,戰爭原本就是無情,如果說是誰的對誰的錯都不是那麼的重要,戰爭的結果都是輸家。
雖說日本首相都會去拜靖國神社,可是絕大部分的日本人應都是反戰的,只有那些好戰份子用強烈的聲音與舉動,佔據了媒體與政治版面,而這只是少數人而已,無言的大眾只是不表示意見而已,當時二戰前少壯派的軍人主戰發動政變的結果,讓日本成為大戰的侵略國,二顆原子彈的代價,以及讓全亞洲都陷入絕望深淵,我認為日本政府還是得認錯才行,這麼多可憐的生靈,戰爭底下有誰不是無辜的?不同於前作著重美軍大兵往返硫磺島戰役的心路歷程,這部揭露了日軍當時防守硫磺島的軼聞秘辛,導演這項獨特的安排,造就了同類型電影上的創舉,貼近了參戰雙方那種因為不知彼此而衍生出恐懼與仇恨的心情,皆反映出當時國家機器體制下的辛酸與無奈。
故事裏不同的角色,象徵日本傳統思想與西方現代思維接觸後,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藉由來自栗林妻子的書信,和遭日軍俘虜的山姆大兵的母親家書內容,表達出雙方軍隊皆同為人類的情感匯聚,當埋藏在地底下的日軍信件重新被發掘,原本密封的包裹裡頭的信件,伴隨著一聲聲日軍朗讀信件內容的口白,全都宣洩而出,在愚昧的戰爭下,無論誰是誰非,不論國籍,,人所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只剩下這一封封和家人報平安的信件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