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講的是日本劍道,每一個國家有其文化背景而有甚不同的宇宙觀而形成武術立論,你不能說那一種比較好,這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看法,東方的文化根源來自於古老的中國,這在東亞各國都不可不承認的事實,所以日本劍道當然也是源於中國的劍術,而劍術傳入該國之後,也會因為其武器的性質與文化的看法而改變使用的方式,現在我們所看到中國的武術,大都建立在宋朝以後,還記得荊軻刺秦時,秦始皇一下子拔不出劍嗎?可見他的劍有多長,而出土的戰國時的劍型,劍刃之處與握把的比例,可看出劍是重的,必須雙手持劍才合理,史記的游俠開始,像其中所述魚腸劍,其實就是所謂的匕首,就是小支的劍,在戰場上幾乎都是以刀及槍弓為主,劍這武器在生死決鬥裏,較少用,為什麼呢?我在學校的國術社裏學赤兔趕月劍等,除了刺擊外,招式都不太能一次令人致命,唐朝裏的李白不也是習劍嗎?我找過資料,知道李白的佩劍,就是類似現在所見的日本刀型。


  從歷史可知,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要傳入日本得經過朝鮮,所以朝鮮常見的武器型式也是與日本刀類似,這本來就是文化流傳所致,沒有什麼好意外的,像朝鮮與日本的國土,本來就少見鐵礦,你看韓劇朱蒙的故事就可知當時刀劍的強韌度,是能決定戰場的勝利的因素之一,是故當時這兩國的刀劍經日本人的研習修改,形成獨特的刀法技術,古時用來保家衛國,防禦外敵和維護社會秩序,現今才漸漸成為一項武術運動,改用竹刀,穿著護具對打,現在的韓國也在爭劍道是他們發明的,就像他們認為端午節是他們發明的一樣,這個國家愛國到這種地步,真是少見,反正事實就是事實,吵誰是正宗沒有用的,就像吃的,真的好吃,管誰開店比較久。


  日本劍道的理論很簡單,也因為是武器性質與雙手持刀的關係,最初創定劍法三個構型天地人也就上中下段的人,據傳為第二世紀初,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此說乃是記載於距此六百年後(七一二年)完成的日本最初之書「古書記」和「日本書記」上的,但書上的內容大多屬於類似神話的傳說,內容就令人懷疑了,到第四紀中葉,在常陸國鹿島的國摩真人,創「出神妙劍」的劍法,此即為有名的「鹿島之太刀」,後世流派多源出於它。第八世紀末,桓武天皇的皇宮大夫和氣清磨,建立武德殿,武人於此練武,始自桓武天皇於至歷代「平安朝」的天皇。


  到了平安中葉的十一世紀初,由過去在戰場上實戰的經驗,發現在馬上作戰時,使用砍斬的機會比刺擊為多並較有利,也為了較利於拔刀,遂將原來單手使用,以刺擊為主,削僅為副的雙刃三尺直劍,改變形體為雙手使用,以砍斬為主,刺擊為副的單刃彎刀,也即成為今日「日本刀」的雛形,鎌倉朝以後,攻防的劍技與武具,亦益形進步與發達,為了防禦戰場上強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須穿著厚厚的甲冑。而一旦到了白刃戰時,為了對付此類甲冑,遂將三尺以上,甚至於達到四至五尺長的太刀,把劍尖垂斜於右或左後,揚劍從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下,或從斜下方往斜下方揮斬,所以纔產生了「構」的構型。


  室町幕府末期進入了戰國時代,於一五四四年火繩鎗輸入日本之後,厚重的甲冑已失去其防護的能力,遂改著用利於進退的輕巧護甲,刀劍的尺寸也改短,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掛吊於腰帶上)改成為刀刃向上,斜插於腰帶上,劍技也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等,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為主。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鍛劍時沒有嵌入刃鋒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練習。


  一代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發明以三尺餘長的竹子,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素面素小手,可直接互相擊打練習的「袋竹刀」,但一直到後世它除了其傳下的新陰流,新當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納沿用之外,它的流傳並不普遍,戰國過去,經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時代,天下劍豪輩出,武道之興盛達最高潮。一七六四年前後,中西忠藏仿擬頭盔,護胸,籠手而發明了面,胴,小手等護套,並將竹子割成四片,加上先革,中結,約絲,柄革,鍔而做成竹刀,然後限定打擊有護套保護下的任何地方。當時劍術的練習與比賽,這就是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劍道」最初之雛型。但各流各派,仍保有其各自獨創之「型」的劍法,故以真刀實戰,仍需輔以型的練習,到德川幕末為止,天下的劍法流派,達二百餘流之多。


  明治維新後,廢潘治縣,失去主家的武士們,紛紛淪為浪人。一八七六年發佈除軍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帶刀禁止令,使原來的武士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轉事農工商之工作,但卻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無著,生活窮困的地步,明治十年西南戰爭爆發,警視局招募全國劍士,組織拔刀隊討伐西鄉隆盛,十二年警察正式興習劍術,同年五月,集各地劍士舉行擊劍會,首創制定「勝負三次」的辦法,並由直心影流,鞍馬流,寶山流,立身流,一刀流,傳流,自源流,無念流,柳生流,鏡新明智流等十流中,各採一式,制定成警視廳流之劍道型,此型後來也為全國的學校所採用。廿八年於京都平安神宮內,舉行武德祭,重建武德殿,成立「大日本武德會」,卅六年制定範士、教士之稱號,後再加鍊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