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排隊浪費時間買電影票,去君毅社區前的川辣麵吃午餐,我喜歡辣味,但以辣味麵或飯為招牌的店家倒是少見,大部分是川菜配飯來吃,把辣當澆頭對我來說還是少見,原本想吃川辣飯,但既然招牌是麵,就先吃麵吧!配上一盤豆乾就是一餐,吃辣對我這種髮量少的人來說,最大的麻煩是沒有頭髮阻擋,汗水馬上流到臉上,一面吃一面擦汗,很厲害的汗水喔!讓我想起了在基隆祥豐街的旅部連在七八月時吃完晚餐後,走出餐廳那不流動的室內熱空氣,臉上都是汗水,草綠服都濕透貼在身上,天色還光亮的戶外微風,突然由外而內的體熱悶氣消散時,心中起了正念,想著,饅頭又少一顆了,離退伍又更近一步。IMG_20211103_120729.jpg

 

  每次吃辣都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在馬明潭營區時,在營區門口吃的麻辣牛肉麵,再來就是在基隆工作時跟當時的朋友去吃麻辣火鍋,當時麻辣火鍋這東西才剛在台灣萌芽而已,在夜市還有人賣麻辣臭豆腐,我記得我在淡水讀書時沒有這味兒,怎麼過沒多久再到台北來,整個市面上就開始流行麻辣味兒了,回到高雄後,也發現麻辣火鍋店稀稀少少的,而我真的愛吃,這也是我結婚後急速增重的原因,因為我跟我老婆大人沒事就是去吃這個,當時還沒有小孩子,兩個人就這麼的在美食裡,找樂趣。

  我曾跟我家小朋友說過,你們有出息,不用父母親擔心後,我要跟我老婆去大陸的成都大吃特吃麻辣燙之類的,中國各地的料理我都喜歡,當年在北京吃的東西,我都可以接受,其實跟世界各地的不同料理比起來,歐美的菜單真的沒有東方的好吃,是他們不懂吃嗎?還是他們不懂生活呢!吃東西這回事,還真的需要一些創意才行,不要以為我對吃捨不得花錢,但好不好吃我還是吃得出來的,還記得我回高雄後,晚上去餐旅學校學些東西,就是想擴展自己生活圈而已,有一個老師有開麻辣火鍋店,大家去店裡吃,老師表演喝麻辣湯,我不用表演,我一碗接一碗喝,不用張狂,不用掌聲,靜靜地喝著這超級刺激的美味。

  在高雄,我試過幾家川菜館,總是不到味,也許老一輩的味道沒有傳承下來,如同我一直找不到我阿媽煮的東港飯湯味道一樣,也許是人的關係,有些是食材改變,當年的東西現在已不再,調味料還是內容物有些變化呢?要複製一個味道,真的不容易的,有些時候還需要情緒在裡頭,川菜不是只有麻辣而已,如何讓人覺得美味是個很難的調味,看著食譜做菜就只是食譜,同樣一套功夫,不同的人在不同地方使出來就是不同效果,沒有錯,很多味道都改變了,舊的東西失去了,但有新的創意出現,很多菜名不是留在典藉裡而已嗎?大廚師們也有從古書裡去複製味道的,但我認為很難很難,就是時空環境都不同了,在山上煮菜跟在農家吃是不同的,同樣的菜在菜市場小吃攤吃跟在飯店品嘗又是不同的,聽說當年麻辣鍋在四川出現時,是煮牛雜下水的,用很重的味道去壓味,如同台灣煮烏魚用很多青蒜來煮是相類似的,重味加上重味兒,負負得正,也有正正得正的效益吧!

  在君毅社區這中華路旁的走廊擺的桌椅吃著,沒有多久汗水就流下來,為什麼沒有帶毛巾呢?我去吃麻辣火鍋都會帶毛巾的啊!用紙巾來擦太浪費紙了,把汗水逼出來,身體裡就清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hung 的頭像
    peterhung

    成功在握的peter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