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慣戰爭片的人,不能以為片名是硫磺島的故事就以為是戰爭片,熟悉克林伊斯威特執導風格的人,應可以明顯看出這就是他的風格,當年的「登峰造擊」也是類以風格,每位導演所導的片子都可以看出自我風格的端倪,這也是我所喜歡的地方,一位導演定有其自我的想法,如果只隨著社會的潮流走,很容易迷失其影片的本質,像大陸的張藝謀,不管別人怎麼批評,我就喜歡他的風格,如同料理飲食也是,建立起自己的風味,總有喜歡這類型的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期待,把握住基本的方向,走自己的路,不隨波逐流。克林伊斯威特在這部電影裏仍然保持了一貫劇情片的敘事手法,以人為出發點,闡述在不同的立場下,不見得人人都想要真相,每個不同立場、不同經歷的人,都有自己親賭或因應情勢而想像出來的真相,不論真相為何,也不管人種差異,時勢總會造就出一些所謂的英雄,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有一種歷盡蒼桑的美感,或者與其年齡經歷有關連,雖然技法上都已有固定模式及脈絡可尋,簡單的敘事絲毫無損於其感動人心的力量,觀後都令人低迴感嘆不已,是種奇特的氣息。


  好的電影定要有所當談的主題,再以牽涉到的各環結來增加主題的深度,像片中所涉及到的部份不只是戰爭的殘酷,有人種歧視、政治考量、戰士內心的掙扎等嚴肅議題,戰爭一直是人類歷史裏所不能斷的政治殘酷,受傷的永遠是百姓,硫磺島上插旗的畫面,不論其是否為真的或者是政治的運作,都不能掩蓋戰場上面對死亡士兵們的恐懼,誰是真正的英雄呢?真正的英雄基本上都是寂寞的,我們所認識的英雄大都是刻意塑造而成的,一個社會或者是大部隊的運作,小小的個體成就一般人都看不見,唯有媒體不斷的廣告,才能讓很多的人認識你,選舉制度也是一樣,選出來的人難道真的是選賢與能嗎?其實從小學開始選班長的經驗可知,我們選的都是知名度高的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做事的人,什麼是知名度高,就是會讀書會運動會表現的人,隨著成長的經驗累積,知道事物的真實面都不是眼睛所見的,而事情底下所見不到的面像才是真實,勇敢來自於多方面而不只是好勇鬥狠。


  克林伊斯威特也同時執導了「來自硫磺島的信」這片就是以日本觀點來看同一件戰爭事件,戰爭不能用正邪二分法來區分,你認為美國對的同時,由另一方面的角度來看卻不是這樣,戰爭是殘酷、殘忍、且泯滅人性的一種行為,究其根源,竟是源自於醜陋的人心,而這個心存在於你我的人性裏。


  很欣賞故事裏詮釋醫護兵大無畏的盡責,沒穩如泰山的處事能力,那裏能救人呢?每一個角色都有其作用,沒有一個人能統包全局,一個人的成就完全在每一份子的努力,歷史上的硫磺島戰役,整整打了一個月的硬仗,結果,除日軍200人被俘外,島上日軍全被擊斃,美軍進攻部隊的傷亡超過了日本守軍,美國陸海軍將士負傷19000人,陣亡約7000人,巨型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受重傷,護衛航空母艦俾士麥海號被擊沉,用血所得到的戰果,多少生靈塗炭,只為了一個所謂國家主義或者是政治權力,民主政治大行的今日,不代表所選出的主政者就是個犧牲奉獻的無私者,反而運用國家力量大行其私慾的人大有其在。


  這部片有異於一般處理戰爭電影場面的節奏,為觀眾們帶來寫實如親臨現場的效果,每一顆子彈都像射進我們手臂的直接,每一次爆炸痛苦到想讓你閉起眼睛,看看戰爭多麼殘忍、人類都麼愚蠢,為彼此的爭戰要付出多少代價,本來預計五天,後來卻花了整整一個月,而且美國境內反對的聲浪相當大,若不是這張激勵人心的照片,結果其實也很難說,最後因為硫磺島的搶灘戰把美國人嚇壞了,根本不敢再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才決定使用那毀滅性的原子彈來結束這一切。


  故事的主軸照片,其金字塔式的構圖,將六名扶旗桿的戰士力量完全凝聚在一起,最後聚焦在美國國旗之上,單看照片就讓人慷慨激昂,猶如戰爭結果勝利者的雕像一般,的確相當的振奮人心,其實大家應該也記得另一張讓美國從越戰潰敗的照片,一個越南小女孩全身赤裸奔跑於烽火連天的背景前,或是另一張南京大屠殺中一個滿臉污垢的中國小孩,坐在斷垣殘壁的屋舍前無聲的哭泣身影。戰爭電影永遠不嫌多,每一次的提醒,如果能更讓世人了解戰爭無用的本質,讓人類能更釋懷民族間的仇恨,或忘掉宗教信仰上的歧異,而能發揚人性中最良善美好的一面,願意好好的看待與接受異己的一切,畢竟以暴制暴,終非解決一切的究極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