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編劇在電影裏很重要的,分鏡怎麼安排,那個時間點要做什麼事,更是麻煩的是對一鏡到底這種長鏡頭的拍攝手法,這對導演的場面調度更是壓力,電影裏我看了不少一鏡到底的方式,搶救雷恩大兵、鳥人還有神鬼獵人都用有這種方法拍攝,我第一次注意到這種拍法是在電影贖罪裏,當主角到了敦克爾克海灘時幾分鏡的走位,當時我很興奮,原來一鏡到底的視角像我們的人生,因為我們的人生也是一鏡到底,沒有蒙太奇的分鏡,故事不必前後倒敘,你的生活裏所有一切都是自自然然,不必安排,你的視角裏每個人每件景,該到位時就到位,你的人生你是主角,別人是你的配角,而你也是別人生命裏的配角,所以說我們的人生也可以說是一場戲,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時做主角,有時做配角,當然有時做路人。
近來有些電影喜歡挑戰一鏡到底的拍法,這個不容易的,通常電影最簡單的拍法還是逐一把個別的景幕拼湊起來,這部片其實只是個小品,但為何好看,在於三段的安排,成品、應該是與事實,當然不能跟好萊塢的電影相比,這是部極低成品的製作,但你會喜歡是因為每個人的用心,你會知道在鏡頭前後的不同,開始進行拍攝之後的各種問題不斷地考驗著拍攝團隊,用畫面來說故事的背後,原來是這麼的緊張,主事者得當機立斷,表演者得隨機應變,故事開始時,電影團隊來到廢棄工廠拍攝活屍電影,一顆鏡頭拍了42次NG,女主角依然進不了狀況,導演氣得對女演員罵其演技有夠爛,難過落淚與化妝大姊隨口聊起這個拍攝地點,因曾發生過奇怪事件,在這同時活屍逼近,再來就是很緊湊的故事了,這種片子不要說得太明白,才會有驚喜,第一幕就是成品,其實還好,不就是一段簡單的一鏡到底僵屍片而已,第二幕將時間拉回一個月前,就是導演接導這部片的前因並講述怎麼處理拍攝前的細節,影片正式開拍後,進入第三幕,基本上就是把第一幕戲重講一遍而已,不過這次改換視角,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這時電影劇情變成不再是重點,而是幕後團隊如何拍出影片,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半調子,隨著問題出現而被逐漸解決,心態產生變化,不投入變成不服輸,從不服輸又轉成要完成這部作品,作品根本不完美,但散沙的團隊如何讓電影變完美就是最大的賣點。
可見電影的成本常不是重點,有很多低成本的電影能創造出經典畫面場景,都在於怎麼安排故事進行程序,怎麼塑造出環境美感,當然這片子最後還送上第四幕戲,虛虛實實,電影造夢又適切地反應出真實人生,難怪這片子會得到好評,是的,反應出真實的人生,就是你從不會預測到下一秒,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笑點有不得已或是特殊理由,身不由己是最常見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處理事情,有些絕對不可以妥協,不然會一事無成,但有些事又要妥協,不然會做不了事的,粗糙的影像,不合常理的人性,奇怪的人際互動,虛偽的女主角,自負的男演員,狀況極多的配角們,酗酒的大叔,容易緊張慌亂的眼鏡哥,腸胃不好的光頭,腰部受傷的攝影師,顯現出電影人不屈不饒的精神,他們是電影裡面的英雄,真正的藝術家,讓我們思考電影裏的鏡頭到底是怎麼拍攝出來的,幕後工作人員的血汗,工作不就是分秒必爭的高壓環境嗎?沒有承受壓力的勇氣及想做好它的信念,強大的心理素質,其實才是做好事情的要件。
聽說這片的總預算僅300萬日圓,等於台幣約85萬元,低成本的獨立電影,不可能有大咖,全都是素人,成功的因素在於全盤控制安排,很多人看別人在做事總認為很簡單,實際要付諸行動才會知道有多難,別人開公司賺錢,但你開為什麼虧錢呢?成敗之間必然有道理在,我喜歡電影在劇情編排上的巧思,如同偵探片般,你會想知道到底會怎麼結果,期待的會不會如你所想,還是你想不到,只想知道故事的發展,什麼是成品,過程是什麼,我看電影的觀點是好壞都是一場電影,即使不如自己所想要的,也不會起身離場,好的電影本就是應該,而壞的電影我也想知道,他們怎麼會拍成這個樣子呢?好壞都要有理由的,知道為什麼,我們才會學到東西,智慧及能力才會增長,把經歷變成經驗,在於你有沒有學到東西,幕前、幕後及角色的個性,如何成功地抓住我們的眼球,讓你相信電影中述說的故事,騙取你的信任,讓你覺得怎麼會這個樣子,這就是編排,我總認為好的小說沒有好的編劇是不行的,雖然電影是個團隊作業,但講故事的人,基本上還是編出故事的人,做出規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