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有碼頭朋友在邀我喝些,我內心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我不在外頭喝酒已有一段時間了,最重要的原因是酒駕的問題,這讓我不敢去遠的地方喝,而若有交通可以到,喝一大堆上捷運,滿身的酒氣讓別人白眼,也不是我所願意,之前最常的是騎單車去,再牽車子走路回來,這也得要餐廳不能太遠,有一次我騎單車去大約三公里處的餐廳,那是我學長的退休宴,一定會喝的啦,一路走回家,好像走了快二個小時才回到家,我只知道在路上坐在路邊椅子,還是阻擋停車柱上休息了好多次,慢慢走,雖然是可以消酒氣,但回到家還是一灘爛泥,難怪在法律用語上叫做泥醉,意思是趴在地方那種樣子,大概是現在宴會場合很少有人拿啤酒出來了吧,不是紅酒就是威士忌,尤其以威士忌為多,大主管的桌子底下也是這種酒最多,只要有聚會,大主管必然就是拿個幾瓶出來給大家享用。IMG_20220907_204844.jpg

 

  碼頭上的人很會喝的,聽說很久以前自己機關裡也是高手如雲,只是時代轉變,年輕世代沒有過去那種餐桌上交誼,用飲食來凝聚情感的共識,也許過度清高的性格可以獨善其身,但這個社會上還是要有些交際才行,社會上的運作,尤其是政治或是商業,難免都要聚會的,完全不認識的人,你怎麼合作,怎麼溝通呢?如同你在路上遇到不認識的人,你不會打招呼,但若是認識,那就不同了,若是熟識,氣氛更佳,自古以來,我們人類的社會就很重視飲食文化,而有酒出現後,飲食裡就多了愉快的氣息,年輕時去餐旅學校學過調酒品酒,才知原來在餐桌上的酒類選擇及有酒就可以加分的程度,喝多喝少而已,淺嘗則氣氛佳,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我相信王羲之沒有喝醉是寫不出蘭亭集序的高超行書作品,李白不也是在月下對影成三人嗎?

  我雖少了在外喝酒,但在家可是一種習慣喔,這種習慣來自於我年輕時那孤獨的日子造成的,初嘗酒的印象不好,那是在學生之時,應都是喝那便宜的吧,當時還以為啤酒苦,不好喝,高粱酒燒喉嚨不好受,真正體會到酒的美好是在基隆時,喝到好的酒,而且還要喝得夠多,反正單身一人,朋友邀就去,而那些朋友大多是愛喝酒的人,說是被帶壞,不如說是帶我進到美好的境界,人家會討厭喝酒是因為喝太多傷身,或者酒後亂了性發脾氣惹事,一個能自我克制的人,怎麼能說不學習一下酒的高深學問呢?我不是文學家還是藝術家,可以在酒的浸染之下讓作品昇華,但喝些真的可以把身心放鬆,所以當年單身時,只要隔天休假或是沒事,必然會去買些下酒小菜來配,當年會去店家叫些海鮮熱炒,現在只消鹹酥雞一份就夠了,過去那可以喝半瓶高粱酒無礙的時代過去了,現在只要一小杯就可以了,也許李白那個時代以喝過濾的釀造酒為主,蒸餾酒這種只要三杯,我就禪定了,不必一斗,我若喝一斗,也會成仙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