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裡的這幾個字,把女性的美用文字表現,翩若驚鴻,在新海誠的作品裡「天氣之子」最後一幕,帆高感覺到幾年未見的陽菜出現在身邊,還沒轉頭之前,河面水鳥驚起而飛那剎那,我感受到的就是這四個字,直入心底震撼了靈魂,情感由底而發,直上天際,情感的深度,多麼的思念,你愛過嗎?同甘不重要,共苦才難忘。
不知怎麼的,現在的人對於長篇的文字敘述的表達不好,連閱讀能力也不好,為何呢?因為習慣吧,大家手機不離手,看的幾都是影片,沒有錯,影院的娛樂性高,也容易明瞭,如同我小時候,有漫畫書看就是比文字書來得好,因為我們對圖像的接受度超過文字吧,但有些人不懂,文字可以直入心靈,影像能夠解讀的人不多,幾都是平鋪直述,而我們總以為看到的都是真,總以為別人講的都是對,造成影像的傳播力高,所以一個視頻若驚慟,必然會有很多點擊率的,廣告學裡的廣告效果不都在談這種嗎?一條訊息能傳達出多少人的成效,讓更多人知道,所以網路熱絡了,高速公路旁的大型T型廣告板也就退出,就連傳單的發送都不見,到超商去也發現報紙架上也減少了發行量,但我還是喜歡文字,因為那種美的解讀,我可以感受到,美學藝術,我們不一定能創作,但我們可以學習去欣賞。
對的,時代改變,藝術的呈現與表達也會變,只是有誰願意去思考,用體會一件作品呢?問題還是人,不是物,你想怎麼做,你想如何去明白,就怕你不想不願意,在工作上也發現,不少人沒有辦法用文字來表達,總想著有沒有人寫好讓他抄就好,難道是教育的問題嗎?漢學素養不夠?應是我們學校教育裡不重視吧!其實國文課不只談文學,也談民族的底蘊,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說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段文字談出讀書人的風骨,也說出了我們身為人的志向,對的,這文字也是文學,若你來寫,你能寫出什麼樣的文字敘述呢?
所以現在的我,還是願意買書,還是願意看長篇的文章,在文字裡感受這個人的情感傳達,進而也會去看優秀的影視作品,文字是客觀呈現,但解讀是主觀認知,你感受到什麼呢?我可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