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沿西部海岸,自己較少去,最大的原因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我是十足的仁者,我愛山,可是又不想讓自己少了智者的氣息,沒事去看看大海,跟靠海的風景人文扯上一些關係也不錯的,先往台南嘉義沿海這一線走走,我們的眼睛有什麼時候能一眼看去超過五十公里的視野呢?也只有在海邊及高山上面,而海邊是最容易到達的了。

當然自己的時間及精力有限,沒有辦法一口氣走遍,分段來完成,不用急於現在,所以一步一步來吧!很久以前自己因為機關內的員工旅遊,走了一次的七股附近,可是團體旅行就是少了自我的自由空間,也有時間限制,不能盡興,還是自己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的安排較適合我,沒有時間的壓力,也不用趕著路而有走馬看花之嘆,因為這次的農曆年有一場大年初一的馬拉松在這台南沿海辦,就從台南公園一口氣跑到南鯤鯓代天府,快五十公里的路程,看了別人的跑步心得,讓我也神遊那地區,就跟著走一趟吧。
別人用跑的,而我就開車,這種心情相對起來有所差別,反正我也去了一趟了,其實真正的鹽鄉是北門,而不是七股,但因為七股的鹽山變成了旅遊聖地,大家都往七股去,而黑面琵鷺這冬候鳥也在那七股地方棲息,所以對七股這地名較熟悉而北門就變得有些讓人遺忘,然而每個地方都有其演變的過程,我看這北門這地方也是,可以想像很久以前這兒應是個人多的聚落,現在變得冷清不少。
相對七股鹽山這地方,遊客好多啊!這台南沿海地方,因為潟湖很多,土質鹽化而不能種植水稻之類的作物,幾都以曬鹽或是虱目魚塭,所以這地方一望無際,就是少了大片的綠地,像山邊那種整片的林地在這地方是看不到的,絕大部分的人們都是靠海為生的,不是捕魚就是魚塭還有插蚵架之類的,現在台灣也不太曬鹽,食鹽大部都是進口的,因為在台灣曬鹽成本較高,進口變成較為合算,就像是台灣種甘蔗也變少了,因為進口的糖成本較低是一樣的。
時代改變,人情世事都在改變,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環境改變也是,這地方的年輕人們大都到外地去工作,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年老幼小,然而還是看得出來這地方當年的風土是什麼,我想只要有土地,還是會有人來工作的,雖然少了年輕人,但是總有倦鳥歸巢的一天,這兒的天際,除了黑面琵鷺之外,還有鸕鶿及黑腹燕鷗等等,依然在時序來到之時,在這兒的天際飛翔,絲毫不受到人間世事的影響。
北風吹襲不斷,廣闊的大地無所遮攔,冬冷彌漫著這潟湖地區,也讓住在這兒的寒涼感受更深,我對鹽有著一種情感,因為小時候幫自己母親去買鹽買糖時,總是嘴饞地捏一些來吃,那甜鹹滋味現在依然在心頭,即使時代改變景色不再,心頭上那股滋味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