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先注意到這部片子,我與別人不同,因為我是先注意到這部片子的插曲,因為這片子的配樂是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作品,難怪在片中主角在一段用拉大提琴及大自然景色為背景來講述生命的樂章那一段,沒有對話,只有音樂及影像那一段會這麼的感人,有時電影裏,不需要話語,有時不需要特別的刺激影像,只需要在心裏能建立起一種感動,這種作為需要導演的一些想像,你要怎麼把生命的體驗表現出來呢?有些人就用花草,有些人用流水,可是有些人卻用大風大浪啊!當我們要離開時,是平靜還是激情,都看活著的人對己逝者的觀感。


  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我們沒有自主決定權,就連出生在誰家裏,我們也不能自所有的事都是由別人決定,出生與死亡都不能自主決定,那什麼時候可以自己來決定所有事呢?就是我們活著的這一段時間裏,我們可以盡情地揮灑生命裏的所有一切,然而卻有不少人在活著時,什麼事都是別人決定,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沒有盡一點責任,總是麻煩他人,造成他人的困擾,卻在其人生的最後一段想要自己做主,要怎麼的儀式,要放在土裏還是要什麼宗教,這種本末倒置的人大有人在啊!在不能動的時候卻要別人幫他做任何事,難怪有很多人的一生是這麼的貧乏而無趣。


做什麼工作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這個社會是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及不同工作性質所形成的,有些人幫助生,有些人協助死,家人在面對親人生死之時,總是沒有這些每天面對這事的工作者來得熟悉,也許有些儀式是必要的,生死之間的尊重,就在這儀式裏,這個時候旅程的協助者顯得無比重要,最後一段旅程,是將自己放進棺材的那一段路,不知道我們的文化裏有沒有這一段儀式,日本有這一段儀式就變成是種把人當人的一種態度,態度拿捏不宜就彷彿一生是個無關緊要的事,以片子裏來說,身為納棺師在面對每一個客戶都得視如至親,卻還要更冷靜、認真,協助遺族送客戶走上來生的旅程。


在來說這個故事的情節,往往越是簡單的故事,越能觸動人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一個單純的人生,而這些事都是與我們有關係牽連的事,生老病死在電影裏,在所有故事裏,也在現實裏,都是我們所避免不掉的,即然不可避免,那我們為何不認真以對呢?也因為我們的人生都是平凡的,所以用緩慢步調來講述,並在氣氛悶氣達到一個階段時,再以幽默的對話橋段來放鬆我們的心情,畢竟面對死亡不是件快樂的事啊!有快樂也有痛苦,喜怒哀樂本是人生常態,不可能完全是喜的一生,在引人發笑情節後,再讓眼淚奪眶而出,這就是安排段落及電影剪輯畫面的功力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送葬的隊伍時,長輩都會叫小孩子去躱起來,好像很怕並且避免談論這事般,這是禁忌或不祥的話題,尤其是在保守的社會裏,更是如此,到我長大後,去參加過不少的告別式,總是因為孩童時的觀念而有所忌諱,如不是至親好友,總是能避免參加就避免,然而這個面對死亡之事,也隨著年紀的增長而知道很多事必須去談去面對,想逃也逃不了,這就是人生,該來的還是要來的,建立起心理建設並穩固情緒,把所有的一切該來的,都當作是當然。


電影裏不是以葬儀社的儀式來看,而是以納棺師這麼親近遺體的角度,以旁觀立場去看待生命,讓我們自己隨著他儀式裏所有的動作去領略每一個人面對親人死亡,所能觸發的想像與情感宣洩,人活著時,人與人之間總有很多的誤會、不滿及不諒解,但都在最後這一段旅程時將之放下,人必要隨著死亡而將所有一切放下,去逝的人己矣,活著的人也要把所有快樂及不滿都消除,也許將逝者所有一切消除,讓其另一段旅程重新開始,我不知道死後有沒有另一個時空,但在當時跟著電影情節掏空內心的情感,這個世界有多少的不捨還是要放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