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時代的記憶不見得會相同,而且歷史記載的敘述與自己當年的感受有時是天差地遠,因為歷史是站在執政者的立場而言,但對於個人來說,能夠活下去才是重要,怎麼活呢?雖然大環境會影響人們,對小老百姓而言,柴米油鹽,養生送死,或許是一點兒的心裏感受會讓我們記得長久,雖說在戰時物資缺乏之時,身體的健康,心裏愉快,似乎才是切身之事,這部電影是從一部小說改編而來的,小說寫得好,改編劇本也得改得好,電影又得花些功夫來佈置,再由演員把故事的過程呈現出其最真的那一面,是故看電影與看小說的心情是不同的,生活之中,我們都有秘密,跨越世代串起一段秘密情事,用回想起來談,心中那股屬於舊有的、最純粹的那種人情事理,自古以來,人類的社會就不時傳來因為感情而起的糾紛,在情感的世界裏,有的人願意放棄激情而選擇淡化,可是有不少人是跳進這情感的漩渦之內,弄亂了一池春水,只有等待著風波停止之後再慢慢地緩和下來。
我是有寫日記習慣的人,然而我不太喜歡在日記裏談私密事,其實這是不對的,日記即然是屬自己的記錄,那要記下的自然是屬於一些恩怨情仇才是,故事之中,年輕人讀起了多喜婆婆所寫的回憶錄,文中記錄著多喜以前做女傭的往事,尤其在時子一家的經歷,包括她如何眼見女主人時子與丈夫同事的婚外情,交叉呈現30年代大戰前夕與現代日本兩個時空的差異,姨婆說起過往的含蓄美好,歷史長河永遠仍有著詮釋權的介入差異,僕人看似卑微,其實在掌理生活瑣事之間,反而洞悉、甚至主宰著家庭中心的巧妙位置,最大的衝突來自女主人的婚外情,如何抉擇干涉、說開或堅固守秘,看似無語在旁的女僕,其實內心的掙扎不亞於當事人,旁觀者輕,當局者迷,自然是這個道理。
老時代裏的人,有著其存在時代背景的價值觀,家庭價值得凌駕於複雜的私情之上,人際之間原本就有著眾多的衝突,大至家裏的主人,小到僕人,也許國家跟自己的關係其微,怎麼把生活上的細節處理好變成主軸。
應該找小說來看,看看作者到底怎麼把平凡的事變成不平凡,電影裏的開頭敘述一出場就抓住了我的心,「我這一生,歲月、回憶與時代歷史的縮影,都留在山坡上的那幢紅瓦小洋房裡了,也包括,那段無法說出口的祕密愛戀。昭和初期,離開家鄉到東京幫傭的少女多喜,遇見了年輕美麗的女主人時子,並隨之嫁入平井家,住進一幢有著紅瓦屋頂的小洋房中。」透過女傭多喜的視角,記載了昭和初期戰爭陰影漸濃的東京家庭風景,和當時的人們心情與集體記憶。
故事要能感動人,必須要有著相同的感受,你的感受不能讓我感受到,還是算你的而已,但能找到你我都有的觸動,用共同的事物來連結,似乎是種共通,講著高調而用學術語言,只是顯得自己的與眾不同,要能融入彼此的生活才能把一件事情講清楚,你有你的人生,而我也有自己的故事,我很喜歡這種電影的,畢竟你我還是人,人會有人的心情感受,音樂或是文字,表情還是舉止,快樂也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處理事情要把其做到圓滿不易,說真的,對於個人來說,什麼民族大義是不具意義的,重要的是周遭人們彼此之間的那股融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