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吃過一蘭拉麵,對他們點餐及座位的安排模式感到很特別,如同我小時候很習慣小雜貨店的經營模式,第一次見到麥當勞的點餐方式,就覺得很特別,後來到三商巧福吃牛肉麵,那種先付款才能吃的概念,跟我在家鄉吃完後才付錢的不同,當時我認為,怎麼著,我不付款就溜了嗎?鄉下人很有人情味的,大家做生意都相信,也都怕別人說話,吃完才付款是最常見的,也習以為常,認為餐飲模式就是這樣子。
每個地方的方式都有些不同,像南部的餐桌上都會放上多瓶調味料,我第一次在淡水吃東西時,發現桌上乾乾淨淨,我愛吃麵放些醋,都沒有醋,當時很不習慣的,當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最平凡的消費方式,後來有信用卡時,我去辦卡還被人嫌,我有固定工作,只是沒有跟銀行來往,借貸記錄是乾淨的,銀行還以我是是一窮二白的人,沒有任何信用紀錄,這世界上用文件來評判一個人,不會想知道真實狀況,剛出社會不久的我,一樣覺得這個社會怪怪的,用一些儀式,用一些制度來控制,你說好也行,說壞也可,到底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才是好的,我們也不能預知。
後來我發現,只有我去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要社會來適應我,你若想訂規矩,你一定要有相當的能耐,讓大家願意為你改變,一來要你的東西好,再來要更方便,不然在複雜的制度所形成的儀式感,只有宗教裏才能見到了,也許我們願意去遵行複雜,追求的或許就是這種儀式感所帶來的莊嚴吧,宗教是如此,也許餐飲文化也是,這世界變成了比精緻,比新奇,更甚於美味,大家都在求新求變,都沒有關係,只是什麼是重點,餐飲這回事,不好吃,一切都是假的。
所以不能捨本逐末,第一次在基隆吃大埔鐵板燒時,我也對這種原是大飯店的鐵板料理轉成一般人都吃得起的午餐很有興趣,如同當時我以為牛排的吃法,就是我家牛排的這種而已,都是刻板印象造成的,慢慢地我可以放下所有成見去接受任何新事物,當然也是在這個社會越來越多元之後,高雄出現那種去冷凍區自己拿提籃去買完後再去煮火鍋的型態,有點像在觀光魚市買完魚貨去代客料理處,馬上為你煮,可以現吃的方式類似,人們的創新不斷,網路時代來臨,過去我都沒有想到送食產業會這麼熱門,現在在街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送餐的機車,我父母親若知道現在的社會是這樣子,一定會罵說,連出門去吃東西都懶,那這個人的人生已無效了,也許父母親們不了解現在社會,現在的人們也不能體會當年的人到底是怎麼過活的吧。
我吃的這家,就是去冷凍庫拿食材,去給鐵板燒師傅處理,也拿了一些去煮火鍋,算是乾溼都吃得到,不曉得再來的世界會怎麼變化呢?聽說遇有無人機送餐的,這種事,我不會去做的,我是老古板,喜歡自己出門去吃,喜歡跟人互動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