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整理電腦資料,發現九十年寫的學校電影心得,那是修通識課時寫的,我通識課電影欣賞可是拿九十八分的,可見我們老師多麼喜歡我寫的影評,我貼出來分享吧!


  大敵當前大概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拍東部戰線(德蘇大戰)電影吧,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東戰線乃至於史達林格勒之役的歷史,我就再此簡介此役背景,該戰役參閱資料為讀者文摘19729月份篇名為兵臨城下,全球防衛性雜誌71-76期(1990左右出版的),曼斯坦回憶錄-失去的勝利1994.12出版星光出版社,時間1942.8.23~1943.2.2,單位:德國-第六軍團全軍團的兵力及第四裝甲軍團1/4之兵力約25萬人,蘇聯-第六十二軍約六個師兵力約八萬人,規模:大概相當於台灣本島全島陸軍的兵力擠在台中市般大小的都市進行巷戰,此役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巷戰,結果:第六軍團在此役中為俄軍包圍全軍覆沒,真是慘烈,說起二次大戰,凡經歷過的人,無不為此一人類大浩劫,烙印在內心中,永遠無法抹滅,我現在用今天的時勢和心態想想,有時真的會有那時的人為什麼會為那麼一點堅持發動這麼大的戰爭呢?或許,若沒有那時的過程,我們就不會得到教訓,以導致冷戰時期的冷靜吧!


  在二次大戰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蘇兩軍對峙,成千上萬的士兵互相廝殺、屍橫遍野,傳奇性的俄國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憑著他神準的槍法,殲滅無數敵軍。雖然瓦西里百發百中的槍法令敵人聞之喪膽,但是他卻是一個行事低調性格內斂的軍人,一名蘇聯文宣部軍官丹拿洛夫認為這是宣傳蘇聯軍力的大好機會,於是把這名平實的士兵塑造成一名民族英雄。由於丹拿洛夫成功地塑造出瓦西里的英雄形象,因此大大地提升了蘇俄全體軍民同胞的士氣,並激發了他們高昂的鬥志,但是後來丹拿洛夫卻對他一手塑造出的英雄產生妒意,更糟的是,他們兩人竟然同時愛上一名在戰場上和男同袍出生入死的女軍官。


  這時候瓦西里的名號越傳越響亮,他的威名甚至在德軍陣營中也是人人皆知,於是德軍決定派出最頂尖的狙擊手康尼上校追殺他,而就在千軍萬馬之中,這兩大神槍手展開了一場搏命殊死戰。有著史詩般磅礡氣勢的大敵當前,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瓦西里是二次大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英雄,他的事蹟是大戰中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在天才雷普利中,搶盡麥特戴蒙鋒頭的大帥哥裘德洛及莎翁情史中演沙翁的約瑟夫費恩斯,演得太好了,導演描寫了一群活在歷史一瞬間的人,嘗試瞭解一項歷史事件中的人們,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我們從史料和新聞中對這些人有粗淺的瞭解,但是其餘的就能讓我們自由詮釋,這才是這個故事吸引人的地方。


  很多人批評大敵當前太過於注重兩個居棘手的對決,但其實如果對歷史背景多些認識就會發現導演其實很用心的,在一些小節上相當真實反映了當時東線戰場二次大戰的史達林格勒之戰,但事實上史達林格勒並沒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兩軍之所以不惜血本一較高下,完全是因為此成叫做史達林格勒,兩方的領袖把幾百萬的生死,當作是彼此個人的對決影片中導演也界雙方將領的對白表現出來,導演把焦點集中在兩個狙擊手,似乎正諷刺歷史的荒謬把戰爭實際上是兩個獨裁者的決鬥的本質,透過兩個狙擊手的對決,呈現戰爭殘酷的本質莫此為甚,數以千萬的生命往往就在一個美麗的口號下,倒在對方的槍砲下,實際上只是為了執政者個人的野心,在一開始的俄軍徒手衝鋒的場景,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事,而當地市民全民接兵的組成民兵,甚至連婦女也參軍都是真人真事,這是在台灣少數不是以美國人的史觀來看歷史的外片,宣傳美軍英勇戰鬥的好萊塢風格,在這一部片子中是看不到的,看到的是真實的人性,及戰爭的殘忍及無情,小人物的無柰,可以幫助大部分的人從一些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還有一點順便提提,我當兵時,我們搜索排的班長都是就狙擊手的射擊位置,那時的訓練是三百公尺單人跪姿靶,規定是十分鐘打六發的樣子,看了這部片子,讓我回想起來,那時在湖口,我們的心神就像是沈靜的獵人,不浮不躁,因為獵物也在想,你在那裏,除了躲避你的同時,也想獵殺你,人生不就是如此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