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我小學時,家旁就有一家小型的家庭工廠,是做麻花卷的,而在市場上也有賣零嘴的,也有在賣這東西,但不太喜歡吃,因為總覺得太硬,除了逢年過節才吃些而已,說到過節,我還真的很愛吃麻佬,而麻花卷一般來說是被我拒絕在外的,這是傳統的麻花的做法,小學時常看鄰居在做,捲好麵條,進油鍋,再撒糖粉,就是不能及引起我的食慾,市場上的車輪餅,卻是我想像裏的最好吃食物。
所以要再吸引我,必須要改變這麻花卷那硬邦邦的口感,還有那糖粉,只有死甜味而少了香氣,我家老婆大人可是個會過生活的人,不像我只要能吃就好,不好吃的少吃,好吃的多吃,不會去找尋,我的美食地圖一般來說都離不開家裏很遠,為了吃而跑很遠,不太像我,但家裏有一個這樣的老婆大人,我日子可就過得多彩,過去那個大肚男,應就是被老婆大人的生活習慣造成的。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寫文章總是用過去的往事來描述不是我的意願,然而過去發生的事情,比起未來還能經歷的來說,過去的題材較多,未來不可知,過去可追憶,食物亦是過去回憶裏的重要部分,我依然想著過去的種種,述說著曾經有過的美味,從小住在屏東潮州,這地方圍繞著各鄉都是客家村莊,從小就很習慣客家人的食物,也因為鄰近來義,少部分的原住民食材也會變成潮州的街頭食材,譬如說潮州的炒粿條,我還真的以為這個自然而然的是本地所創,但真實的狀況是客家人的傳統食物,很高興台灣這個地方,因為歷史的偶然,讓很多國家的食物都能在這兒生根,也讓台灣這兒的人們能接受,而板條這道食物,就是我從小吃到大的。
我年輕時第一次到台北,吃到板條是切得較寬,跟我家鄉的切得較窄的不同,這飲食習慣了較窄版,一下子不能接受,如同北部的蘿蔔糕是切厚的,而家鄉的是切薄的,所以家鄉的不叫蘿蔔糕,而是說鹹粿,但我認為切薄的較好吃,煎起來外酥,口感較好,不像厚的作法,是港式的,習慣一件事,還真的需要時間來再適應新的相似的東西,板條在家鄉叫粿仔,除了潮州出了名的炒粿條,用蕃茄醬入味,其實我最愛的是湯的,油蔥酥是重點,美味全在這一味,越南的河粉亦是類似的食物,卻太軟而讓我不喜歡,我還是喜歡家鄉的粿仔條,父母親因為工作都得在天亮前去市場工作,每天早上我都是自己起床,自己穿衣,什麼叫做洗臉刷牙,都是我當兵時,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而自己也跟著做才知道原來每天早上起床都得做這事,小時候的早餐都在市場上吃的,市場上有什麼吃什麼,反正市場上的人們都認識我,那兒是父母親的工作場所,也是我的遊樂場所,每天所見的是生活必須品,買菜的人們,蹲在路旁賣東西的,各形各色的人都有,不都是為了求一溫飽而已嗎?我也在那兒找尋飽食一餐的食物。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