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寫有關宗教的,我總是不想寫些太過於教義性質的,畢竟每一種宗教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基本上我總是認為其中對人生的哲學意義才是重點,而不是神,都要用一個故事來建立出一種大家做不到的人格,起因於人本身原本就是脆弱的,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尤其是心理,因為有七情六慾,說明白一點就是人太聰明了,不能像蟲蟻一樣這一生只為了活下去而存在,人不是只有活下去而已,還有群體的相互關係,如何活得自在,也得要社會的認同,階級制度更是讓人們難以翻身的枷鎖,傳統宗教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必然是有令大家認同的道理存在,無私地犧牲付出,就這一點有多少人能做得到,經濟學的基本立論是自私,尤其人性的自私衍生出社會的無私,雖然難以做到,宗教總是希望能把這種理念告訴每一個人,只是人性裏的惡劣面,自是有人利用你我的的慈心來當作其生存的利益,宗教的本質是博愛,不分彼此,假如脫離這個本質,便不是宗教,社會上太多人利用善心來行一己之私者,都是假宗教。佛陀2:無盡的旅程 (2).jpg佛陀2:無盡的旅程 (3).jpg佛陀2:無盡的旅程 (11).jpg

  尤其是教導仇恨的思想,政治是則是更加無情,為了一己之私,用宗教來行其所能,征戰為了的是什麼,不就是權位而已嗎?而權位代表著什麼呢?不就是更大的利益嗎?有多少政客是為大眾的,不能說沒有,只是要說很少而已,佛陀2這一集在於修苦行,接續著上一集悉達多走出了其國家,雙手合十後,開啟了他走向修行之路,修行為了開悟,有些人開悟不見得要修苦行的,故事裏在印度宗派裏,很多修苦行的都沒有開悟,為何唯獨悉達多開悟,可想那在於心中的那股靈動多麼的重要,悉達多的母親在忉利天幫著悉達多開悟,開悟才能知道快樂之所在,故事一開始的那幕生命循環,不就把這集都談論清楚了嗎?手塚治虫有其對佛教的想法,一般人對宗教都是用神通來談論,很少談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裏,得先談俗世再來說來世,一般人常批評佛教徒的是不求今生求來生,這種做法是消極的,是故像慈濟之類的團體,積極走入人群裏,希望讓活著受苦的人能得到希望,其實這原本就是佛陀本意,只是過去因為教育水準不高,淨土宗的修行法門又如此簡單,活著難以翻身,只好求來生,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原委的,後世都會把你的本意解釋成當下最適合的說法,當然只要不把本意給曲解,其實也無妨,對於經義字字執著的人,那是做學問的方式,一般人不用刻意去執著經義,方便即可,如同佛義理之中的素食,原意只是培養慈悲心,而不是把吃素當作自己就是慈悲,真正慈悲之人是要做得到而不是在表現上做,這個世界生生死死原本正常,一個生命的消失又會創造出新的生命的出現,擴展出到這個宇宙,生命本從無而來,回到無而去,原本就是空的東西,有什麼好執著的,該執著的是怎麼把活著之時,好好地活著。佛陀2:無盡的旅程 (5).jpg佛陀2:無盡的旅程 (8).jpg
  決心捨棄國家及家庭的悉達多在其修行之旅,目睹阿說示將自己的身體獻給狼的孩子們當食物,印度的強國憍薩羅國,毘琉璃王子侵略了釋迦國,突然了解自己身世的琉璃王子燃起對釋迦國王子悉達多的憎恨,故事裏把人生的四苦都提到了,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煩惱熾盛,這都起因於自身,人會把自己圈在一個心靈的小小空間,那是因為我們有七情六慾,想要的很多,需要的太多,勞苦了自己的身,壓迫了自己的心,找不到喘息的時間,比較自己與他人的成就,殊不知成就是相對的,做了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這就是因果,把自己該做的做好,行有餘力再去幫助他人,宗教是慈心為先,若講收獲即成交易,那是利益,不再是宗教了,我喜歡哲學,自然有自己的一種對人生的思考,做人要到完美談何容易,農家都知道,果子有些瑕疵才好吃,人生有些風浪才有趣,有事來時,解決它就是了,出家眾的有其出世間法,在家眾亦有其世間法,真正的大愛是犧牲而無懼,悉達多走向孤獨的自我修鍊的旅程,他是先自度再度人,自己都不能明白,怎麼教導他人明白呢?穿著袈裟依舊是人啊!只有做出了超越凡人的行為才是菩薩,學佛容易學做人難,因為佛是在圖像上,義理在書本上,可是人卻是活生生地在眼前,人生苦樂參半,而我們卻是要求樂而去苦,是故要學佛必先做好人,人做不好不要談學佛,很討厭社會上一些人總把自己學佛這回事掛在口邊,把學佛當作是種慈心之象徵,如同上述我說的,只是象徵有什麼用呢?要付出去做,出家眾大都在封閉的環境裏研讀教義,大都少了積極之心,這也不能苛求,畢竟出家是辛苦的,這社會還是需要有教義的傳承,但在家眾則不能把這個社會之事置身度外,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應引為在家眾的座右銘。佛陀2:無盡的旅程 (6).jpg佛陀2:無盡的旅程 (10).jpg
  電影裏,悉達多修苦的過程,為了的是體驗生與死之間的差別,這是傳統印度的瑜伽苦行的方式,而他也去做了,為何他能開悟而同行者依舊在折磨肉體呢?我長時間在耐力運動之中體會到人心在極度的受苦之後,能得到心靈的放鬆,有朋友問我那是什麼心情,我說如同禪定升天,可是在過程裏在是無間地獄,開悟者必須要有正念,放下自己想要的,放下自己的身與心,這就是為何懺悔的重要,那是告訴自己,不是完美的,放下過去,新生於未來,不貳過才能做好人,連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呢?悉達多不也是在人世間先打滾了好一陣子,看盡了人生之苦,體會了心靈上的高低落差,挫折或失敗是必然的,創傷要復原,由心而發,計較有何用,人際關係和諧與圓滿才能使內心要保持寧靜與詳和,進而影響他人,讓家庭圓滿與周遭的人安和樂利,范仲淹不用出口閉口都是佛號,其心亦有大慈之心,不用去害怕我們有慾望,有不滿足,只需取其所當得,不用刻意去改變而想去除七情六慾,那是我們與生具來的,那是做人的根本,再來就是如何化解那四苦,生老病死不能防,但那其他四苦可以由我們自身來消除的,快樂不就是這麼來的嗎?佛陀2:無盡的旅程 (4).jpg佛陀2:無盡的旅程 (9).jpg
  背著大石頭與人比賽跑,為何不放下呢?學佛與學會做人是相同的,所以說人際關係不好的人,說嚴格些是沒有放下,沒有放下就是執苦,那是沒有把佛理體會,我知道我自己也沒有多好,也愛擁有名利愛情的感覺,取之有道即可,也有煩惱,也有壞心情,有時總覺得人性怎麼這麼壞,但轉個念,我還是幸福的,是故我說成就是相對的,快樂也是相對的,有的人認為升官是成就,但有人卻認為把小孩子照顧好就是成就,有人吃一頓美食即有快樂,有人見到愛人出現前的期待即有快樂,而我則看一場電影就能快樂,看佛陀2,我體會到了不是要我們什麼都要「看破」,而是不要太過執著於任何事,盡一己之力即可,沒煩腦就會很快樂,再來就是像片子裏一樣,悉達多體會到人生本就是無常的、萬法本就是空的,身在痛苦中的人一定更能了解他人的痛苦,期待第三集,我想知道悉達多成為佛陀後,怎麼傳道,所以第三集應會談到佛理。
佛陀2:無盡的旅程 (1).jpg佛陀2:無盡的旅程 (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hung 的頭像
    peterhung

    成功在握的peter

    pete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